当前位置:首页 > 优资讯 >> 优教育 >>> 正文
优教育
新生活美学时代要来了,我们的教育应当何为?
2018-04-04 10:50:20

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董事长、校长兰春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之本,教育从根本上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的核心就是做人之道。结合新英才学校近10年来的办学实践和思考,他认为,今天的传统文化复兴既要回归本源,又要面向未来,以开放的视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传承中孕育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

年终岁首之际,“京城教育圈”近日推出了特别策划“寻找首都教育‘年度金句’!快来为你的校长打call ”,重点摘录2017年“京城教育圈”所分享的近60位北京知名中小学校长的教育“金句”。

应大伙的要求,圈友们呼声高的“年度金句”最近将陆续进行深度分享。今天和各位见面的是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董事长、校长兰春的精彩观点。

文明的冲突呼唤中国智慧

当历史的车轮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并从工业文明走进信息文明,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明的进步创造了丰裕的条件,但仍然无法绕开自身的命运——“文明的冲突”。

回望历史前进的脉络,工业文明带来了大规模生产,它解决的是生产效率问题。面对人口的大量增加和物质的缺乏,工业文明的生产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而当工业文明步入“4.0”时代,物质缺乏不再成为问题,反而制造了物质过剩的新问题。在工业文明4.0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社会发展以超低成本带来更高效率。

文明的快速变迁,对文化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工业文明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国际化,因为工业文明的发展需要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效率最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对文化的破坏。

当工业产品足够丰富、精神产品面临缺乏时,背后一定是文化继承的问题。文化是几代人的记忆,和纯刺激的游乐场不是一个维度的概念。文化的内核是人的存在感,以及生活在别处的诗意。

今天,文明的冲突愈演愈烈,范围波及西方内部,东方内部,东西方之间等,造成的后果经常令人震惊。高科技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互联网放大了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加剧人们之间的不信任和冲突。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预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放在全球文明的视角来审视,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过的文明,是对全球未来发展贡献智慧的样本之一。中华文明彰显着大国风范,依托于中国领导人对传统文化足够的认识和自信,并尝试用东方的智慧和方案去回答或解决文明难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之本

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之本,教育从根本上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的核心就是做人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工业品有使用手册一说,人生下来是不可能有使用手册的。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人的“使用手册”,帮助每个中国人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说到底,中国传统文化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学问。比如,《论语》讲的是人和人如何相处,讲的是礼乐文明、君子之道,讲的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中庸》研究看世界的方法论——“不偏不倚”,强调对“度”的把握;传统蒙学讲到的“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探讨的是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人的“性”、“正”、“志”,其中将“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人的根基;道家追求自然无为、潇洒旷达,教导人们随自然而动,顺势而为;佛教引导人“与人为善,诸恶不做”、领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等。

综观中国哲学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心物一元的,是超越符号的、宏大的、史诗般的“齐物论”。我认为,今天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找到启示,教育在其中可以找到源源不断的源泉。新英才学校“爱与创造”的主张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尽管其表现形式都有西方思维方式的特点,但整个教育的价值主张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意蕴。

今天,我们正在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启蒙运动。在全球文化复兴、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用新的视角来审视传统文化。这不是复古,也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传统文化教育一定回到本源,不是片面强调东方,否定西方,不是传统万能,否定科技;而是真正地践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

记得新英才创校之初,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这所学校到底如何定位,是面向国内还是国际?当时我想:如果我只是办一所国际学校,复制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这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只是办一所民办学校,没有在教育的创新和文化的践行中做一些事情,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从新英才毕业的孩子,不能拥有中国文化的基因,不能热爱中国,不能拥有家国情怀,我觉得这所学校同样是没有存在的意义的。

因此在建校之初,我就立下一个愿望——以传统文化为立校之本,让传统文化扎根新英才,让孩子们吸收到传统文化的智慧。这些年来,新英才走的是一条不一样的路。我希望它是“最中国”的学校。目前新英才有很多外教和外籍学生,他们不仅把西方文明带进来,也肩负着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未来社会迎来“新生活美学”

最近我一直在研究教育和文明的关系。关于教育未来的方向,我也常常陷入思考。尤其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作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日益显山露水后,未来社会、未来教育、未来学校将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如果以不同阶段的文明为尺子,又如何丈量教育的未来?

今天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会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取向,这种关切无可厚非,也确实重要,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本质。如果放在未来社会的背景下来审视教育的价值,我们会发现,教育的本质是如何帮助孩子去更好地适应和把握不确定的未来。在科技革命重塑社会形态、中国文化面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如何去适应全新的教育变革?

10年前我们心怀一份信念:中国文化将很快会在全球复兴。当时很多人认为肯定没那么快,但如果今天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深入学习并领悟中国文化,他们将来很可能会责怪今天的教育者。

未来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变化,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价值重构、意义追问、文化反思和再创造的全新时代。在我看来,这就是今天亟待思考和构建的“新生活美学”,也就是在新的时代下,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体系的重构。

未来社会正在呼唤全新的生活方式。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东西方文化所存在的深刻差异,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无论是文明冲突对中国智慧的呼唤,还是中国人个体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的内在需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向未来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新时代的选择。

面对未来,今天的孩子正在迎来新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总体谈不上什么高雅的生活方式,琴棋书画样样不会,过去卡拉OK过度娱乐,现在热度正逐渐退去,缺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生活方式几乎被西方文化所主宰,但我们的后代需要找到面向未来的、他们喜欢的、基于中国文化根基的、健康成长的生活方式,这是当前教育所亟需的。

未来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它并不局限于读经的方式,还有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比如艺术,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构。未来传统文化教育,一定是孩子们自己喜欢,有动力有热情投入其中、并主动体验和感知的教育方式。

教育过程是引导孩子共建未来生活价值的过程。未来教育新美学,将基于新的科技革命和中国文化复兴的背景,帮助每个学生建构生命价值和意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