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资讯 >> 优教育 >>> 正文
优教育
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经验
2018-08-01 13:54:19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倡导家长朋友们多给孩子留白时间,提升阅读广度同时不失深度。值暑假之际,今天我们分享一位华人妈妈的思考,以及她所借鉴的新西兰学校“每日一书”的阅读方法,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刚来新西兰的时候,我最不能理解的事,就是所谓学校,竟是没有教科书的。也因为没有教科书,任何适龄可理解的内容都在孩子的涉猎范围内。

比方说,7岁老大最近热衷的系列长篇小说《内裤队长(Captain Underpants)》,在学校图书馆一直属于珍稀的抢手货,以至于孩子完全没法按着顺序借来读,只能是撞到哪册,就带哪册回来看。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这个小说因为在孩子们那里太有名,以至于我这个一读英文就走神的娘,也硬着头皮看了些许梗概:大约是讲全体小学生一起“黑”小学校长的故事,具有超强控制欲和限制欲的小学校长,在被催眠后,只要一收到小孩的“弹指”指令,即刻变身成可爱淘气、围着孩子又唱又跳的“内裤队长”。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全书共12册,看着这厚度,该是超过当年我看的任何一部金庸武侠小说了。拗不过孩子的请求,我最终给买了全套书籍回家,省去了学校图书馆总是借不全的麻烦。换来的是,老大茶饭不思地看他的小说,连吃饭端着碗,边上都摊着这书,一个多月的功夫,12册都快要看完的节奏。

看着孩子窝在沙发里,沉迷在他的小说世界里,我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嗯,大约是我的初中时代,把金庸琼瑶书压在教科书下面偷着看的感觉;亦或者是,我的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窝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看《红楼梦》的感觉;又或者是,少年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桃花树下共读的当时的禁书、如今作为唯美古典文学代表的——《西厢记》的感觉。

同样的如痴如醉,同样的欲罢不能。

在贾宝玉位高权重的父亲贾政的眼里,他永远是个不成器的家伙,就活该被指着鼻子骂的小子,从不正经学习将来八股科举考试所应该要念要背的书,天天跟女孩子们混在一起,尽看些“无用之书”。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可是真实的贾宝玉该是多么才华横溢,事实上,贾宝玉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本人的原型,他在家道中落的晚年,去忏悔和记叙自己少年时代家族从鼎盛巅峰落到悲惨底谷的真实过程。也就是说,那个看禁书、尽看些“没用”的书的、“不务正业”的家伙,就是那个后来写下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本人。

我不明白为什么,对尚未进入社会工作的青少年,就会把书分类为“有用”的,和“没用”的,而不是单纯的感不感兴趣。

所谓“有用”的书,真能打开孩子们的思想和认知么?

所谓“没用”的书,特别是那些个张扬小孩淘气、述说少年情爱的书,真会把孩子“拐上歪道”么?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正统书 VS 禁书

其实,早在200多年前的中国封建社会,《红楼梦》就开始倡导一件事——释放你真实的人性,放手去读那些认同你真实感受的书,而不是教条。尽管那些故事所呈现出的人性不见得都那么冠冕堂皇,却更加接近真相。

贾宝玉最讨厌的书,是《中庸》、《大学》,他厌恶八股文以及所有和科举考试有关的“教材”;贾宝玉最讨厌的句子,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为他喜欢真性情,厌恶成人世界里进退圆滑的委以虚蛇。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不是说那些个高大上、那些个舍身取义、那些个国仇家恨不好,而是在三岁的年龄、五岁的年龄、八岁的年龄,当所有的灌输都超过那个年龄的日常认知和感受时,教条的教育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帮助他们获得自我成长的勇气和自信么?

台湾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蒋勋说红楼梦》中提到:

在儒家的正统教育中,四书五经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它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人对“情”的感受。回想一下,中小学的教科书里这种东西很少,全是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之类的。其实这让正处于发育期的心灵在有些方面没有被满足,从来没有人想到要选《罗密欧与朱丽叶》给孩子们看。

我常常觉得编中小学的教科书是个大学问,青春期到底该读什么,到底哪些东西能真正启发孩子们,让他们对人性本身有更多美好的向往,或者他们在身体发育后情感上的那种感受,如何能让他们在书里读到并获得认同。我小时候读的教科书,几乎都是政治的东西,下一代又是另外一种政治,最缺乏的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感受。

有些东西太过沉重,像文天祥那种为自己的信念而死的情操,十二三岁的时候其实不大容易懂,回想我在十二三岁读的教科书,仿佛就是鼓励你做一件事——殉国,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真的要他们都去做文天祥、岳飞、林觉民,想起来蛮可怕的。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说到底,我们年幼的孩子,灌输给他政治,灌输给他“留取丹心照汗青”,说他能理解那个境界,究竟是在骗谁?当一个孩子还不能理解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还没学会“爱人”,说他能认知舍身取义的“大爱”,不会有些虚伪么?

回头来看,在距离祖国万里之外的新西兰的小学校里,孩子每天从学校带回来念的书,似乎从没见过政治的影子。

小一点的孩子,大都是日常会碰到、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故事:关于家庭、关于兄弟姐妹相处、关于从“在家全职”到“上班后无暇陪伴自己”的妈妈、关于家门口的野猫扑倒的麻雀、关于你吃的番茄可以做什么菜从哪里种出来……

大一些的孩子,除了知识百科类的内容,则更多的是认同他们适龄思维和情绪的各类小说,比如7岁老大最近在看的《Billionaire Boy(亿万富翁男孩)》,和这个“黑”小学校长的《Captain Underpants(内裤队长)》。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少年的反叛,少年的猖狂,少年的梦想……孩子爱看那些书,是因为他们能在里面觅到自己的影子。那些个叛逆,那些个妄为、那些个恶作剧,如果看到书里写出来了,是不是反而给予了他们充分的释放口。进而,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怪胎,而是正在经历所有这个年龄孩子所共有的真实情绪,和一起看书的同学相视一笑,顷刻彼此便有认同。

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孩子,都不用再像我们当年一样,把真正喜爱的小说藏在教科书底下;也希望现在的每一天,所有的家长,都能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把真正喜欢的书捧在手上,不被打扰……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精读 VS 泛读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小时候的语文课,大都是“精读政策”,也就是一篇课文要认识每个字、了解每个段落的内涵、做一长串课后练习来加深理解,读透学透之后才能进入下一篇,那样才能根基扎实。

可是新西兰的学校采取的却是“每日一书”的泛读政策,靠读的量来取胜——根据每个孩子的真实阅读能力,这里的学校有非常全面和精确的阅读等级匹配,通常一个班级的小朋友会按阅读水平分组,每个组都有一筐书,内容五花八门,难度却大致相当。孩子们每天从自己小组的筐里挑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带回来念。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5岁老二最近带回来念的书)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7岁老大最近带回来念的书)

虽然是泛读,但小朋友阅读提升速度迅猛,每天带回来的小书,自然都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也从不特意要孩子去认,但是读的量起来了,这些单词就在不同的语境,不用的小书里重复出现,很快孩子就融会贯通了。

鉴于孩子在英语学习上使用“泛读政策”后的显著效果,曾有一段时间,我想让7岁的老大用同样的方式来学习中文。结果却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从来不缺适合“精读”的教材,而要说体系庞大,划分精细、由浅入深的全面分级读物,却无处寻觅。

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有教材”,早已习惯了“精读”,可知,再怎么精心设计的教科书,也只能是有限的。

以“有限”,匹敌“无限”,终非明智。

这种“每日一书”的作法,有点像少年商学院微信分享过的《美国孩子一年至少读100万字,只因把仪式感发挥到了极致》。阅读的速度与深度其实从不是冲突的。

而最最主要的是,当引导孩子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孩子发生的变化将是超乎想象的。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从自由涉猎到自主阅读

因为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所以也没有统一的期望值,更没有需要统治的思想。每个孩子的兴趣、阅读能力各不相同,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涉猎的空间,去匹配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感知,是新西兰本地教育的初衷。

学校里的这个自己选书习惯,孩子们很快就会带到学校以外。而我们所谓的“自主阅读”,不就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预的前提下,孩子自发地进行选书和读书的过程么?

这个理儿也不光是在英文阅读上。

朋友的孩子小R今年9岁,来新西兰刚满一年,虽然英文阅读能力还相对有限,但是在自由涉猎的氛围下,中文的阅读反而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主阅读”阶段。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小R爸爸说,过去在国内的时候,因为学业忙碌,小R很少有时间专心看课外书,现在不一样了,每次都让爸爸从国内带来像砖头一样的诸如《家庭医学百科全书》、《人体奥秘》、《AutoCAD初级》、《编程起步》、《烘培全书》等等,每每看到儿子一个晚上都在台灯下闷头钻研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小R爸爸都觉得和当年天天晚上各种陪做功课的光景相比,恍若隔世。

说到底,做父母的,为什么希望孩子们爱书,爱看书?

当然,一方面的原因是,每个个体的人生经验有限,在书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世百态,涉猎未知。

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书籍给我们一种共鸣、一种理解。

在合适的人生阶段,看其他和你一样的个体,在烦恼你没敢说出的烦恼、跨出你没有跨出的步伐、理解你无人可说的冲动……就像个看不见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帮你探路在前的同时,也在安慰你、认同你,同时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你——探索世界的自信和勇气,不是么。

别让那所谓的教条大纲,锁住孩子懵懂的自我认知,锁住他的才华和无限可能(完)。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奥克兰北岸的众多图书馆之一)

让孩子假期“每日一书”的四个建议,分享给大家:

1、一定要鼓励孩子的多样性阅读。一来,阅读其实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一件事。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读不同类型的材料。比如可以在你做饭的时候,让孩子帮你读菜谱,告诉你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二来现在放假了,不如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读的书吧,让他们重新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2、和孩子一起创造“每日一书”的仪式感。仪式感对孩子的阅读来说,也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具体作法,一种建议是可以通过“家庭宣誓会”的方式,把一个月或一周要完成的阅读目标,煞有其事宣誓,因为没有人喜欢食言,何况小孩子更喜欢自我挑战;另外一种建议可以像《美国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竟然与常和父母签各种合同息息相关》提及的方式一样,通过和孩子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进行一种形式上的承诺与约束。

3、帮孩子进行书塔挑战。即把读过的书堆 到一起,或者名字罗列下来,把书名写在纸上,或制作成卡片,依次贴在墙上或者门上,看看最后会不会“阅作等身”。

4、每周让孩子从结合本周最喜欢的一本书,制作一份读书报告。最好的学习是教学,是输出。最好的阅读,则是读完书后,动手制作读书报告。读书报告不是读书笔记,而是一个研究课题。譬如读完一本关于动物栖息的书,做一份研究报告,不但要归纳和提炼,而且要上网查找更多资料,而且查找资料的来源,不能太过单一。

假期让孩子每天读本“无用之书”,一位新西兰华人妈妈的心得经验

 

有朋友问,几岁的开始可以这样做。我个人认为,8岁就可以尝试。这一切都是引导孩子学以致用,成为面向未来的T型人才。知识的应用比获取要重要一千倍,从小即可开始。

最后,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爱上阅读,都能有更多留白时间,都能多读无用之书,都能有一对以身作则的好父母。